大暑节气正是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,是一年里气温最高的时候。白居易的诗中写道:何以消烦暑,端坐一院中。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虽然酷热,却也最适合静心。老话说“心静自然凉”,每天傍晚一小时,关掉空调,开窗通风,与季节交流,唤醒身体的能量;或与家人、好友去山间、水边,“纳凉高树下,直坐落花中”,其实是与自然亲近、回归心灵的过程。
❖
何
为
大
暑
❖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大暑,六月中。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
初候腐草为萤,热风降临的夜晚,萤火虫会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,寻机捕食。
二候土润溽暑,大暑时节,土壤高温潮湿,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。
三候大雨时行,大暑伏天,在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,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。
苦夏时节,三伏天里难免心浮气躁。清代文学家李渔每到夏季,就关门谢客,一个人躺卧在松树下面,用飞泉水洗砚台,拿积雪煮茶喝。“烦夏莫如赏夏”。
❖
大
暑
杂
说
❖
大暑, 由于烈日当头,地面贮藏的热量也大,晾晒衣服、被褥、书籍、皮料,能杀死滋生的蛀虫和病菌。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这种情形被称为苦夏。
【食荔枝】
福建莆田人在大暑节气这一天,讲究吃荔枝,这一习俗也叫“过大暑”。大暑前后,荔枝已是满树流丹、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。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,富有营养价值,因为荔枝性热,过去人们常常把它放在井里,能保鲜多日。大暑这天吃荔枝最惬意、最滋补。
【喝暑羊】
旧时大暑时节有一种独特的风味——温汤羊肉。羊肉性温补,食用、药用皆宜。三伏天喝羊汤,配以辣椒油、醋、蒜等,全身大汗淋漓,可带走五脏积热,有益健康。
【花逢盛暑】
虽然七月盛夏要经历一年之中最热的伏天,并不适宜植物的生长,夏花的数量也较春花锐减,然而,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夏花,替我们驱赶了烦恼与灼热,将清凉与寂静再次带给生命。
【何以消烦暑 窗下有清风】
从以上三候可以看出,湿是大暑期间的主气,同时也还有暑热。因此,在大暑期间最常见的一般为湿热病。但又因为人们此时为消暑而过度贪凉,反生许多寒湿疾病。因此,大暑长夏期间我们不仅要祛湿,还要学会分清湿热、寒湿。
湿热者往往舌苔黄腻,或舌红苔白腻,脉濡数。在症状上常见小便黄、口黏腻而苦、大便黏腻或腹痛腹泻。凡湿热者,可用清热利湿法。用药上腹泻或胃脘痞闷者宜苦寒燥湿法,如黄连、黄芩、黄柏之类。但凡有小便黄赤而不利者,应配合应用滑石、车前子、泽泻之类使热从小便而出。而日常生活中则可以常用玉米须、赤小豆、生薏仁(孕妇禁用)等煎汤代茶饮。
寒湿者常舌苔白腻,舌质不红,甚至舌苔滑腻、水滑,脉濡缓。在症状上常见胃脘满闷,甚至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痛,不喜饮水。若症状较轻,则仅仅表现为周身乏力、酸困或嗜睡。寒湿的脉象常常是“一派缓弱”之象,常被人误认为虚证,若能再详细看看舌苔、症状方能认清并非虚证。在治疗上,常用辛温苦燥之类药物如白芷、苍术、厚朴、藿香、佩兰、白豆蔻等。日常调理,可在炒菜、做饭时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适当多放些“十三香”类的调料,因为这些调料的原材料往往都具有燥湿醒脾,开胃进食的作用。还可以适当服用些藿香正气(水、片、胶囊),对于寒湿类湿气是最合适不过了。
湿邪太盛,最直接伤害的便是脾胃功能。因此,无论寒湿、湿热都要注意饮食清淡。即使没有生病,在大暑期间仍应注意饮食清淡、易消化,不增加脾胃负担,就不会因为外界湿气弥漫而生病。正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便是这个道理。生病期间更应该注意饮食调摄,否则疾病缠绵而永无逾期了。
湿属阴邪,最能郁遏阳气。此时人们往往对什么都变的很消极、没兴趣。所以,当外界湿气太重时我们就应该先从内调整自己的心态,让自己尽量保证乐观豁达。肝主气的疏泄,当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时气血畅通,阳气则能生发如常,脾胃便不会被肝所克,湿气也不会对脾胃造成太大影响。因此,湿气太重时,你首先需要笑一笑。
湿气最易困阻阳气,导致人体气血不畅。而运动属阳,最能流动气血而升阳除湿。当湿气过重时,可增加运动如快走、小跑、太极都可以。但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。以运动后周身舒畅为宜,不可贪多,否则反而因汗出过多而损了正气。
除此之外,保持室内通风也是很有必要的。湿邪虽然泛滥,但我们只要抓住要害,保护好自己的脾胃,不给脾胃增加负担都可以安然度过夏天。那么,“大湿”你好,请问你认为自己的湿从哪儿来的呢?
无论您是
雍容华贵的魅力女性
事业繁忙的白骨精英
清新淡雅的文艺青年
初初涉世的懵懂女孩
欣永康事业传播健康与美丽
诚挚欢迎您体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