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,也是中医时令病“暑病”的开端,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暑病相关描述,并认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体内,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。因此,端午节又被称为“卫生节”,人们在这一天挂艾枝,悬菖蒲,杀菌防病,避瘟驱毒,正是预防传染病、寄生虫的重要时期!
端午节,正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,
是自然界阴阳交替、各种传染病抬头的时节,
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,
容易出现烦躁忧郁、心悸胸闷的现象。
为了防病于未然,古人确定了端午为“预防疾病日”,
而门前挂艾叶,以及在室内熏艾,便成了端午的习俗。
端午是黄道中代表太阳的节日,恰好与属于月亮的中秋成很好的一对。古人认为阳重人中天,故“端午”又有“天中节”的别称。从端午开始,阳气生发上升,这个特殊的时间,让人能够借着太阳的阳能调理身体,从而加强自身的抵抗力,令虚弱的体质得以改善。
端午时值仲夏,是皮肤病多发季节,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、除毒之俗。屈原《九歌云中君》“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。”汉代《大戴礼》云: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所以端午节亦是“祛病防疫"的节日。整个五月毒气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,如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、喝雄黄酒等,这些避邪驱毒的仪式都寓有古人智慧经验的传承,不可小视。
芒种、端午前后气温上升、雨水较多,天气比较闷热潮湿,人体也更容易出汗,这样容易导致阳气外泄。此时可以艾叶熏灸穴位,则温经通络,流畅气血,调和脏腑,可提高肌体免疫力。
灸法最大的特点是治疗过程中可以生热,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,对外感风寒湿邪、素体阳虚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效果明显。
临床上,骨关节病,风湿、类风湿、胃寒、腹泻等病症用艾灸调理,效果很好。
阳气是人的重要精微物质,阳衰则阴盛,而灸法能够祛除阴寒,振奋阳气,适合身体虚弱、阳气衰微的患者。气除有温煦的作用外,还有固摄的功能,气不足可出现脏器下垂之症,灸法对本类病症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。
瘀指的是瘀滞,包括气瘀、血瘀、痰瘀等,影响经络的运行。灸法能起到化瘀散结,疏通经络的作用。
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防病于未然的理念,艾灸除了治病外,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。对寻常百姓来说,艾灸操作简单、功效明显,适合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方式。
(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、胫骨边缘处):具有健脾胃、助运化、调气血、扶正气、壮元阳、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。
(位置在肚脐下三寸):灸之能调整膀胱的张力,提高机体免疫力,防病强身保健。
(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.5寸处):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、聪耳明目、壮骨健身、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。
(在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):灸之能调整内分泌功能,女性生殖功能,调整心律,调整胰岛素分泌。
前3天: (6月2-4号)
中3天: (6月12-14号)
后3天: (6月22-24号)
这几天是一年中最毒的时候,被称为【九毒日】。请抓住这个排毒日排毒、排寒湿,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人们常说:端午排毒,一生是福!排出毒素,如花美丽。在夏季借助天时地气,结合全身经络穴位艾灸将人体毛孔快速打开,把长年沉积在体内各处的陈寒通过汗液驱赶出体外,达到根治的目的。是一种冬病夏治的绝好途径!
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。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,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,而很多人不知道是,小小的粽子里也有大学问!
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、特点和做法不同,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。中医认为,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,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。据“本草”中的药性分析,糯米味甘性平,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的作用。
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如小枣、赤小豆、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、利尿排毒的功效,而火腿、鸭蛋黄、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。北方大多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,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。如:苇叶可以清热生津、除烦止渴;竹叶可以清热除烦、利尿排毒;荷叶能清热利湿、和胃宁神。
端午正值立夏之后,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,在平补中清化,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、食疗的绝妙处方。当然,食用时也应有所节制,糖尿病者、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