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历一冬的严寒,人们对温暖的春天无限向往。但早春乍暖还寒,也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。
这个时段,经常是刚脱掉秋裤,发现降温了;重新穿上冬衣,中午又是阳光普照,气温飙升。
“春捂”只是被动的防御,要想进一步防病健身,在注意保暖之外更要加强锻炼,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。“春捂”也不仅仅是多穿衣服,还要少吃寒凉食物,注意调节情绪,同时保证睡眠。
初春时节如未能合理增减衣物,造成寒气侵袭,易感染疾病。
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、外周血管病、脑卒中及心衰等较为危急,因受寒冷侵袭,机体产生应激反应。
寒冷时血管收缩,血管阻力加大,血压升高,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将大大提高,且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,后期病程迁延,愈后不佳。
寒冷可引起内分泌机能失调,导致免疫反应异常。
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,血流量减小,免疫细胞数量下降,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,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就会提高,可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,如感冒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等。
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,寒气侵袭可致关节疼痛加重。
晚上的时候可以用毛巾在关节上热敷,然后用毛巾擦干睡觉。如果身上微微出汗,一定要等汗干后再走出室内或者脱掉外衣。
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摄氏度之前,都不能盲目减衣。
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产妇,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,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,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。
对于春捂的重点,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“下厚上薄”。
这是因为,人的阳气根于肾,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,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,因此,裤子、袜子、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、暖和点,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。
7~14天恰到好处,捂着的衣衫,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。但是减衣不能太快,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。怎样才算到位?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,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,也得再捂7天左右,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。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。
除了通过“捂”来被动地减少能量的损耗,我们还可以主动地升发阳气。
当天气变冷时,吃上几片生姜,不但通阳散寒预防感冒,还能暖胃温脾促进食欲。
睡前泡泡脚,不但能消除一天的疲劳,放松身体,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给身体补充能量。泡脚时,水至少应没过脚踝,温度保持在38—40摄氏度,每次15—20分钟。
还可提前煎煮些具有活血温经作用的中药,如当归、红花,加到泡脚水里,效果更好。患静脉曲张或有外伤的人,水不可太深;糖尿病患者泡脚一定要用手背或手腕试一下水温,以免烫伤。
提到“春捂”,除了别急着脱衣服外,更重要的是捂好几个穴位。其中,位于手腕的神门穴是最重要的,可以说是“春捂第一穴”。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。
神门穴位于腕横纹上,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。除了避免该处受寒之外,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大家随时都可以用拇指指端点按神门穴,力量无需太大,也不必追求酸胀感。
此外,还有几个穴位也需要重点关注,即腰眼的肾俞穴、肚脐上的神阙穴、脚上的阳辅穴。
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宽处。人体阳气的根在肾,而腰为肾之府,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。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,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。
神阙穴即我们平时说的肚脐,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、爱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,可经常在肚脐热敷。
“春捂”还要保护好小腿外侧,有的人在天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,可以热敷位于小腿的外侧,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阳辅穴。
无论您是
雍容华贵的魅力女性
事业繁忙的白骨精英
清新淡雅的文艺青年
初初涉世的懵懂女孩
欣永康事业传播健康与美丽
诚挚欢迎您体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